您的位置:综合分类 -> 朗朗书声 本版斑竹: 北流泉 
本版精华:
莫泊桑、雨果
本版新贴:
[转贴]中国古代文学(十八).
作者:北流泉[发贴:96][网站积分:1743] 发表于:2008-03-28 17:46 [回复]
 中国古代文学(十八)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四节 史家之文
                        四、 《左 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之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汉书》所记,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便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实际上,此书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体史书,不能说它是“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与《国语》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过,《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首先,在《左传》的记事中,明确地表达了民重于天、神的观念,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见解,并以不少生动史实,表达了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体现了在《国语》基础上的进步。这样的观点,与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已经较为接近了。
     春秋时期,神权政治日趋没落,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这在《左传》的记述中有充分反映。如季梁鲜明地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桓公六年)闵子马作出了“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的论断(襄公二十三年);子产更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昭公十八年)。这些见解无疑是对天命神权思想的背离,意味着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一些比较明智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了“民”在取得和维护政权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在《左传》的记述中,对此有较为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如邾文公就认为“利于民”比“利于君”更重要,并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文公十三年)又如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是君之过,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这样的清醒认识,分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吸取现实斗争的深刻教训。
     其次,《左传》非常强调重视民心的向背。春秋时期激烈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证明。据《左传》所记,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左传》作者以倾向鲜明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点,正是民本思想的突出表现。
Re:中国古代文学(十八).
作者:扬帆[发贴:9] [网站积分:3278] 发表于:2008-03-31 22:00 [回复] [引用]
谢谢老师。
提个建议:希望老师以后发文时能再编辑一下,让文章更加简洁、生动,特别是,我很希望听听老师个人的观点。
我还没设计签名...



发表回复:
标  题:  

登录名: 密码: 我要注册


分类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