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综合分类 -> 朗朗书声 本版斑竹: 北流泉 
本版精华:
莫泊桑、雨果
本版新贴:
[转贴]外国文学(十六).
作者:北流泉[发贴:96][网站积分:1743] 发表于:2008-01-27 17:04 [回复]
外国文学(十
第一讲  俄罗斯(苏联)文学
(二)
永远闪耀的红星—俄罗斯苏维埃文学


   
1945年, 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在战后初期的作品中,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继续成为主要的题材。法捷耶夫以文献材料为基础写成了长篇《青年近卫军》(1945,增订版1951)塑造出在苏维埃政权下成长的青年一代优秀代表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以感人的艺术力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X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力量的泉源。同样,波列沃依(1908~1981)的小说《真正的人》(1946)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它歌颂了苏联人为祖国献身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描写卫国战争的优秀作品还有布宾诺夫 (1909~ )、卡扎凯维奇(1913~1962) 、潘诺娃(1905~1973)等的小说以及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的诗歌。
  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恢复生产的规模扩大了,许多作品塑造了城乡先进劳动者、生产组织者的典型,小说有巴甫连科(1899~1951)的《幸福》(1947)、阿扎耶夫(1915~1968)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48)、尼古拉耶娃(1911~1963)的《收获》(1950)、柯切托夫(1912~1973)的《茹尔宾一家》(1952)等。
  费定的三部曲的头二部《早年的欢乐》(1945)和《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第三部《篝火》,1961~1965,未完成),革拉特科夫的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1949)、《自由人》(1950)和《荒乱的年代》(1954),描绘了革命前后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前者叙述X人和艺术家在历史大转变时期的经历,后者再现了濒于破产的农村、渔业工人的繁重劳动以及人民中间革命意识的增长。列昂诺夫的长篇《俄罗斯森林》(1953)通过一个正直的林学家和他的对手之间的斗争,号召人们要坚持自己的正确的信念。小说既有复杂细腻的心理分析,又富于哲理,森林不时作为“绿色的朋友”的象征性形象出现。
  在战后初期,联共(布)中央鉴于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不问政治、无思想性、趋奉唯美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作出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等4项决议(1946~1948),中央书记日丹诺夫相应地作了报告和发言。这些决议和报告的目的是要提高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强调党性原则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正确反映现实中的作用,但方式简单,对某些文艺界人士和某些作品的批评不够实事求是,因此产生了不好的作用。加之从30年代末开始,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逐渐形成,给文学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出现了“指示性的”、简单化的、政治鉴定式的文学批评。40年代末还有一些文艺工作者被指责为具有世界主义和反爱国主义的思想。出现了一些公式化、概念化、为政治口号作图解的作品。同时,“无冲突论”的流行又滋生了一些粉饰现实的作品。在19大前夕,苏共中央已察觉了某些问题,如《真理报》发表社论《克服戏剧创作的落后状况》(1952),批判了“无冲突论”,在19大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出“需要苏维埃的果戈理和谢德林”,要求文艺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但由于把艺术典型的塑造过于直接地同政治联系起来,一些弊病也未能得到纠正。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4年底,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对20年来文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苏共中央在给大会的祝辞中号召作家更深刻、更真实地表现苏联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创造同时代人的鲜明形象,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反对形式主义和无思想性。会上肯定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批评了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现实等弊病。也有人认为,原作协章程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述的后一句话:“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是粉饰现实的根源。
  










发表回复:
标  题:  

登录名: 密码: 我要注册


分类精华